满族 (二) 民族分布、人口及语言

民族分布、人口及语言民族分布中国大陆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的人口数量为10,410,585人[参 1],约占中国人口的0.78%,、少数民族人口的9.28%[参 1]。省级行政区中,辽宁与河北的满族人口超过百万。其中辽宁省有满族5,336,895人,占满族人口的51.26%,占辽宁省人口的12.20%,为满族人口的主要集中之地;河北省有满族2,118,711人,占满族人口的20.35%,占河北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0.80%。吉林、黑龙江、内蒙和北京的满族人口超过十万;天津、河南等17个省级行政区各有数万;安徽、福建等7个省级行政区各有数千;西藏自治区的满族人口最少,为153人[参 1]。在辽宁、河北、黑龙江和北京,满族为第一大少数民族。尤其在辽宁、河北、黑龙江三省,满族占当地少数民族的比例超过50%;在吉林、内蒙、天津、宁夏、陕西与山西,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在河南、山东与安徽则位列第三[参 1]。
台湾主条目:台湾满族
由于各种不同因素,满族人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或国家也有一定的人口分布,台湾即是主要的区域之一。早在乾隆年间,就有金朝皇族完颜宗翰的二十二世孙粘德尚、粘德粤、粘德恩三兄弟移居台湾,现在已发展为有五百余户、八千多人口的大家族[参 2]。成批移往台湾的满族主要为1949年随同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到台湾的满族民意代表;其中有立法委员、国大代表、学者、宗教家、自由人士及公教人员和眷属等。中华民国满族协会的发起人之一、首任会长、如清朝宗室溥儒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他著名人士还有儒家学者毓鋆、前考试院长关中、前中华民国驻美国代表金溥聪、演员胡茵梦、郭子乾、那维勋、导演钮承泽、艺人郎祖筠、星座专家安格斯等。现在台湾的满族人,总计约一万两千余人[参 2]。
其他国家除此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满族人移居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美国满族以美国陆军军法署第33任司令官傅履仁将军为代表,根据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满族裔美国人的数量为379人[参 4]。
人口各地满族人口分布位次地区总人口满族人口占满族人口比例(%)占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地区人口比例(%)占地区民族人口的位次合计1,335,110,86910,410,5851009.280.7731省份合计1,332,810,86910,387,95899.839.280.78G1东北地区109,513,1296,951,28066.7768.136.35G2华北地区164,823,6633,002,87328.8432.381.82G3华东地区392,862,229122,8611.183.110.03G4中南地区375,984,133120,4241.160.390.03G5西北地区96,646,53082,1350.790.400.08G6西南地区192,981,18557,7850.560.150.031辽宁43,746,3235,336,89551.2680.3412.20第01位2河北71,854,2102,118,71120.3570.802.95第02位3吉林27,452,815866,3658.3239.643.16第03位4黑龙江38,313,991748,0207.1954.411.95第02位5内蒙24,706,291452,7654.358.962.14第03位6北京19,612,368336,0323.2341.941.71第02位7天津12,938,69383,6240.8025.230.65第03位8河南94,029,93955,4930.534.950.06第04位9山东95,792,71946,5210.456.410.05第04位10广东104,320,45929,5570.281.430.03第09位11上海23,019,19625,1650.249.110.11第05位12宁夏6,301,35024,9020.241.120.40第03位13贵州34,748,55623,0860.220.190.07第18位14新疆21,815,81518,7070.180.140.09第10位15江苏78,660,94118,0740.174.700.02第07位16陕西37,327,37916,2910.168.590.04第03位17四川80,417,52815,9200.150.320.02第10位18甘肃25,575,26314,2060.140.590.06第07位19云南45,966,76613,4900.130.090.03第24位20湖北57,237,72712,8990.120.520.02第06位21山西25,712,10111,7410.1112.540.05第03位22浙江54,426,89111,2710.110.930.02第13位23广西46,023,76111,1590.110.070.02第12位24安徽59,500,4688,5160.082.150.01第04位25福建36,894,2178,3720.081.050.02第10位26青海5,626,7238,0290.080.300.14第07位27湖南65,700,7627,5660.070.120.01第09位28江西44,567,7974,9420.052.950.01第06位29重庆28,846,1704,5710.040.240.02第07位30海南8,671,4853,7500.040.260.04第08位31西藏3,002,165718<0.010.030.02第11位现役军人2,300,00022,6270.2423.461.05第02位主要满族聚居区[编辑]满族自治县所属省份所属市州青龙满族自治县河北秦皇岛丰宁满族自治县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河北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河北承德岫岩满族自治县辽宁鞍山清原满族自治县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辽宁抚顺宽甸满族自治县辽宁丹东本溪满族自治县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辽宁本溪伊通满族自治县吉林四平满族自治区域分布
辽宁省满族自治区域[注 14]
吉林省满族自治区域
河北省满族自治区域
语文[编辑]语言[编辑]
Wikipedia的满文写法
主条目:满语
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南通古斯语族。由于清朝时期为国语,故而又称“清语”。满语的标准语言被称作“规范语”,起源于未入关前的建州口音[参 128],乾隆年间经清高宗规范,因此又叫“钦定新清语”[参 129]。清朝时期,满族人见皇帝报履历、奏事、答问等必须使用规范语[参 130]。如果奏事时带有讹音会遭到皇帝的斥责[参 130]。坤宁宫和堂子祭祀时萨满所用之祝词也需要使用规范语[参 130]。此外,满族人因世居地的不同还有诸多方言,如北京[注 15]、盛京[注 16]、宁古塔、阿勒楚喀等方言[参 133]。
文字主条目:满文
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创造过女真文,于金朝时期通行一时。但因金朝后期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加上元朝时期东北女真的蒙古化[参 134],致使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失传,以至于明末女真人“凡属书翰,用蒙古字以代言者十之六七,用汉字以代言者十之三四”[参 59]。后努尔哈赤兴起,往来文书多有不便,于是命噶盖和额尔德尼二人以蒙古字母拼写满文。二人创制而成,被后世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然而,无圈点满文“形声规模,尚未多备”[参 135],某些清浊辅音及少数元音无法区分[参 136]。于是,天聪[参 137](一说天命[参 138])年间,由达海最终完善[参 139]。他使用圈点来区分清浊辅音和音似元音,因此被称为“有圈点满文”(新满文)[参 140]。
现状自嘉庆以后,满族人多已掌握汉语文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熟练运用满语之人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参 141]。尽管历代皇帝反复强调“国语”的重要性,但依然于事无补。至民国建立,满语失去国语地位,其教学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当今满族普遍使用汉语普通话,以满语为母语者已不足百人[参 142],他们大多集中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村。不过,自1990年代起,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政府的扶助之下,满语教学开始进入了各地满族中小学的正式课堂[参 143][参 144][参 145][参 146]。此外,在中国北方各地还有一些满族热心人士通过免费开班授课等渠道,希望可以使满语在满族人中间更加普及[参 147][参 148]。经粗略估计,目前通过各类满语学习方式达到能讲能说状态者有数几千人[参 149]。
姓名姓氏
《清文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封面
主条目:满族姓氏
满族的姓氏叫做“哈拉”(满语:ᡥᠠᠯᠠ,穆麟德:hala,太清:hala),主要承继自金朝女真姓氏[参 150]。常用“穆昆”(满语:ᠮᡠᡴᡡᠨ,穆麟德:mukūn,太清:mukvn)冠于哈拉之前,用表示来同一姓氏内的家族分支[参 151]。根据乾隆年间编纂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洲姓氏多达1114个。其中被称作“著姓”的有: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他塔喇氏、觉罗氏和那拉氏[参 152]。金朝时期,由于女真人受契丹人和汉人影响,习惯于姓名连写[参 134][参 153]。但蒙古灭金之后,女真人长期受接受蒙古文化,所以元明女真人、清代满洲人同蒙古人一样,有“称名不道姓”的习俗[参 134][参 154]。这常使他人产生“满族没有姓氏”、“旗人父子不同姓”、“满族一辈一姓”等误解[参 155]。不过,与蒙古族不同,满族人人皆有姓氏[参 156]。历史上,满族也曾有过使用汉姓的习惯。金朝时期即有“完颜汉姓曰王、乌顾论曰商、纥石烈曰高、女奚烈曰郎、蒲察曰李……”的记载[参 157]。但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姓氏汉化,不提倡满洲取用汉姓。一经发现,会遭到皇帝斥责[参 158]。
名字[编辑]主条目:满族人名
满族人有自己传统命名习俗,取名时会在词尾添加“阿”(-ngga)、“额”(-ngge)、“武”(-nggo)等,表示形容词“的”之意味[参 159];也会在词尾使用“布”(-bu)的后缀,表示被动词“使”[参 159];也会使用名词,尤其以动物名命名[参 159];或是以出生时长辈某人年龄的数字命名[参 160];还有词尾接以“保”(穆麟德:-boo,太清:-bou)、“善”(穆麟德:-šan,太清:-xan)、“齐”(穆麟德:-ci,太清:-qi)等命名方式[参 161]。满族也会采用蒙古族命名方式,在词尾添加“泰”(-tai)或“图”(-tu)来表示“有”,或是直接用蒙古语命名[参 160]。满族也有用汉语命名的习惯。清朝时期,满族取汉名喜用吉利字眼,但至嘉庆年间起,命名字又被正式限制在两字[注 17],而且禁止同一首字几代连用以防止姓氏因岁月流逝而被取代,官员如有违反这一取名规则的会遭致皇帝的训斥以及勒令改名[参 163]。另外,满族取用汉名的同时也曾效仿汉人取用字,但用法略有不同。汉人以姓连接字、昵称、职称等相称,但满族习惯以名字中的第一个字相称[参 164]。
现状当代满族人大多数以汉语命名[参 165],所使用的汉姓大多与本来的满族姓氏或祖先名字的首字有关,所以通常均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而来[参 166]。此外,也有使用汉姓满名[注 18]、满姓汉名[注 19]、满语姓名[注 20]、称名不道姓[注 21]、简化版满姓与汉名合用[注 22]等例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6%97%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