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科学:解开笑与幽默感背后的大脑谜团

作者:[美]斯科特·威姆斯(Scott Weems)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荐理由
如今关于幽默与笑的科研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幽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并帮助我们在混乱世界中建立自己的秩序;有幽默感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情绪调节能力更强。你可能不知道,仅仅是看一部搞笑的电影,就能降低压力、增进免疫系统反应,甚至是让我们更聪明,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从侮辱类型笑话的作用到笑对我们免疫系统的益处,《笑的科学》一书中充满了扎实的科学研究、令人捧腹的笑话和逸闻,跟随作者一起用右脑大笑、用左脑分析,你便能明白,生存在这个随处可见荒谬与困惑情境的世界里,我们大脑所具备的幽默能力有多重要!
节选
P5
我们常把人类心智想得跟电脑一样,以为它能从环境接收输入信号,并根据我们当下的目的行动;但这样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与其说以有逻辑、控制良好的方式运作,大脑更像是在同一时间执行多重任务。当它面临模棱两可的情况时不会死机,反而利用这些困惑达成复杂的思想。当大脑接触到的命题或信息产生冲突时,它便会利用这个冲突产生新颖的解答,有时甚至制造出前所未有的点子。幽默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我们在过程中感到喜悦;因此一个枯燥乏味的心灵,势必是没有幽默感的心灵。我们从克服困惑获得愉悦,我们想到解答时就会笑。
将幽默看成社会及心理现象,对我们产生的挑战之一是它不容易测量。大部分的科学家比较喜欢专注于笑这种具体的行为;因此,对笑的研究是相对透彻的。调查中更显示,比起其他情绪反应,更常看到人们对彼此笑。我们每天平均会笑十五到二十次,不过这还是有很多变异,女人随年纪增长,会渐渐比较少笑,但男人就不会如此。所有人都倾向在下午和晚上笑,而这个趋势在年轻人身上最明显。
动物行为学研究认为笑起源于动物攻击性的呲牙咧嘴,并渐渐演变为一种信号,用来表示威胁只是一个假警报,比如灌木丛中的沙沙声只是风的缘故,而不是有一只剑齿虎。笑一方面是浓缩的瞬间的愉悦感,另一方面又包含了无尽的焦虑、痛苦、忧伤、愤怒、攻击性和破坏性。
P40
诠释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件需要创意的事。我们天生就是爱做假设的生物,意思是我们并非只是消极地接受我们的环境,而是不断地猜想自己该做什么或该说什么。有时候这些猜测是错的。错误的猜测倒不是件坏事,反而是件好事,因为侦测错误正是我们大脑得以将冲突转为奖励的方法。奖励会以诱发喜悦的神经传导物质的形式出现。如多巴胺。这些神经传导物质只有在冲突得到解决时才会释放。没有这种冲突,就没办法调控奖励,世间万物便会给予我们等量的愉悦。换句话说,如果每件事都能让人快乐,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是会真正让人感到快乐的了。
这三个阶段,我称之为建构、推断、解决,不只对幽默,也对复杂思考的所有面向至为关键。我们在解决顿悟问题时,必须想到可能的解答,同时抑制“假警报”以及其他不正确的答案,这个历程可能产生许多冲突,我们的大脑需要步步为营才能突破挑战。
研究显示,欢笑能抑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帮助预防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欢笑也会增进免息系统运作,可减少关节炎病患体内使关节肿胀的相关化学物质;甚至可以帮助过敏患者对抗皮肤病。简单来说,与欢笑关联的欢愉,能为全身上下带来正向的生理改变。
P171
他人对于我们自己的主观心情,尤其是幽默,所产生的影响已众所周知。这就是为什么电视上的秀会播放笑声的罐头音效;制作人知道,当我们听到笑声时,自己也会想笑。正如鲁赫德研究结果揭示的,单纯将受试者暴露在笑声中,就可能会影响其对幽默的评等。其他研究也发现,要是附近有个演员和受试者一起笑时,受试者会笑得更多,而且将这个笑话评等为比较好笑;只要笑声能听得见,甚至不用看到那个哈哈笑的共犯也没关系。其实,光是听说附近有个朋友喜欢这个娱乐录像带,便足以增强我们的幽默反应了。
当人群靠近地聚在一起时,共享欢笑的效应更明显……身边围绕着朋友,会比围绕着陌生人使我们笑得更多……观众越多,共享的欢笑也越多。这里的每一项发现都显示,笑的内涵远远超过笑点本身。然而,也给人一种误导的印象,以为让别人笑很容易。
美国记忆力大师乔舒亚·福尔说:“进化使我们天生觉得两类事物特别有趣,因而容易记忆:笑话和性——关于性的笑话尤其好记。”还有人说,越是好的笑话,听过之后越容易被忘记。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笑话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它们的结尾总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笑话总是对日常思维的颠覆,而颠覆完了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返回常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