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霸市70%:时薪15元,抽成8%,24小时在线,司机还能撑多久?
老李,另一位资深出租车司机,则详细地计算着去浦东机场排队的成本效益:“去浦东机场排队至少5小时,要是接不到远程单,这大半天的接单量就全搭进去了。” 他还补充道,“以前高峰时段我专挑浦东机场的长单,现在连机场排队区都不敢靠近了。平台评分把接单量和APP在线时长绑死了,少接一单就掉分,掉分就拿不到优质订单,完全是死循环。”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许多出租车公司的停车场里,闲置的空车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退休司机返岗都难以维持生计的现象。出租车司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滴滴平台的规则,他们交完份子钱后,平台还要抽走8%的佣金,而网约车司机的抽成比例却高达30%。老李苦笑道:“现在上海70%的订单都给了网约车,出租车只能分剩下的30%,新规则又逼着我们死守滴滴,等于把脖子伸到人家手心里。”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司机们现在不敢同时使用多个平台,“以前还能在滴滴、高德、美团之间切换接单,现在滴滴把评分和在线时长绑定,司机只能死守一个APP。平台就是吃准了司机没选择,才敢不断调整规则。” 这种“绑定效应”不仅限制了司机的选择权,也让消费者的出行体验面临潜在风险。老王担忧地问:“老年人以后怎么打车?” 他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当出租车司机被迫放弃扬招业务,依赖智能手机的网约车将成为主流选择,而老年人对APP操作的不熟悉,将使他们面临叫车难、打车贵的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滴滴的市场垄断地位可能滋生价格同盟。当滴滴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后,是否会通过涨价来提升利润? 这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国际经验表明,高度垄断的市场必然损害消费者福利。
滴滴的财务报表显示,其中国出行业务利润持续增长,2024年EBITA利润达90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利润率更是升至4%。但这“闷声赚大钱”的背后,隐藏着市场机制的扭曲。2024年,滴滴中国业务总交易额3005亿元,利润90亿元,而国际业务亏损18亿元,其他业务(自动驾驶、货运等)亏损30亿元。这种“内部输血”的模式,能否持续?业内人士指出,网约车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当中国业务增长放缓,国际业务又迟迟无法盈利时,平台可能会将成本压力转嫁到司机和消费者身上。
平台通过规则设计强化垄断地位的行为更值得警惕。当司机必须依赖APP在线时长才能获得订单,当消费者只能在少数几个平台间选择,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就会被破坏。正如一位司机所说:“现在是平台定规矩,我们只能跟着走。但规矩越来越严,收入越来越少,再这么下去,开出租车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网约车平台的规则调整本是市场行为,但当规则变动严重影响司机生计、可能加剧市场垄断时,就需要引入更多元的考量。对司机而言,他们需要更公平的派单机制和合理的抽成比例;对消费者而言,他们需要更多样化的出行选择和稳定的价格体系;对行业而言,健康的竞争格局才能推动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监管部门或许需要更早介入,审视平台规则对竞争格局的影响。毕竟,一个让司机“干不下去”的行业,最终也会让消费者“无车可打”。 当滴滴的中国业务利润持续增长时,我们应该思考:这些利润的增长,是否建立在挤压司机生存空间、限制市场竞争的基础上?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